[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12

2010-10-08 高考作文指导 阅读:

98、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问: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丽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9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暮春回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 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诗的前两句用了渲染手法,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2)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的后两句,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


10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后,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1)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如何?

    答: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的处境:新年迫近,却身在天涯;年事已高,又居于卑位。被贬谪,有家难回。

   (2)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怀着怎样的心境?

    答: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诗人谪迁岁月中哀愁的心境,佳节将至伤感的情怀。


10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      刘长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古人评刘长卿的诗,说他因遭贬谪,其诗“多凄怨语”。此诗写朋友皇甫侍御来访之“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人是如何表现出心中之“喜”的。

    答:全诗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夕阳映照着偏远的荒村,深秋时节落叶纷纷,路无行客,雨断野桥,涧水乱流。在这样偏僻、孤寂的荒村,在这样一个凄清的暮秋时节,有同病相怜的朋友来访,如何不高兴。(说出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的意思,即明确本诗的表现方法,得2分,能够抓住本诗所写的典型景物(选二、三处即可)加以描述,得2分:表现出因有同病相怜的朋友来访而高兴的内容,得2分)


10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 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答: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答: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10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文章来源于 www.99ZuoWen.Com]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第二句中有“不觉有离伤”之语,诗人当真没有离伤么?三四句于送别诗中另辟蹊径,你认为妙在何处?

    答: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不得不用乐观的语言减轻对方的离愁。三四两句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


10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10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这个变化的?

答: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感情的变化。

     (2)《唐宋诗醇》称白居易的《村夜》:“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合理吗?为什么?

    答:合理。本诗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乡村秋夜的凄清和村外田野月光朗照的优美,用自然景物的变换来体现诗人情感的变化,写得不着痕迹,朴实无华,余味无穷。


10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独 不 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九月”句意思:寒风吹落木叶,妇人们为征夫准备冬衣。“流黄”:一种绢,此处指帷帐。

    (1)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并指出作品的社会意义。(2分)

     答:描写少妇思念征夫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疾苦。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任意确定两个特点,适度展开)。(4分)

    答: 以“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用“秋夜长”的细节刻画少妇的寂寞难眠;用“明月照流黄”烘托少妇的愁思;少妇居室之美与思夫之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少妇精神上的痛苦;寒砧声、落叶声烘托少妇思念,悲伤的心情;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其它说法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12

http://m.tlutl.com/xiezuozhidao/51314/

推荐访问:2016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 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2011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2017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2012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2016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2015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2014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2013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2018高考诗歌鉴赏汇编 2018高考诗歌鉴赏题 历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 2018高考语文古诗鉴赏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 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模板

高考作文指导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10高考语文作文题目|2010届黄冈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 下一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试题精选汇编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