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对外开放 试题_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设计 ,教案

2010-07-02 历史典故 阅读: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设计 ,教案【内容】: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设计》文章由<免费99作文网>收集。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提问: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

  学生: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教师: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

  学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

  讲授新课:

  一、《新青年》的创办

  教师让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

  教师:根据“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

  学生:不是

  教师: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

  学生组成小组互相讨论、回答。

  教师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理由如下:

  A.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教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学生: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教师讲授: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从第四卷起,《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刊登新体诗。《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对康有为鼓吹定孔教为国教列入“宪法”,进行了有力回击,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倡学术上“兼容并包”,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院长,因此《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由上海迁到北京。北京的先进知识分子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也参加编辑部工作,使这份刊物普遍受到广大知识分子欢迎,影响越来越大。这样,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展开了。

  科学和民主两大口号的提出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科学与民主的口号。从此,新文化运动就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里所谓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这里所谓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陈独秀认为,迷信和宗教,历史愚弄人民,维护专制,扼杀群众的创造精神。要求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解放,就必须打破封建迷信和宗教崇拜,而科学和民主则是不可缺少的两件武器。陈独秀对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宣传,对人们的思想和世界观的转变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教师: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教师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二、“新世纪的曙光”

  教师讲授: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等很快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国人歌颂十月革命的第一篇论文,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1918年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接着,他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他预言:“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他坚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底,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就立即把它和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这个新时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下一节课要讲的五四爱国运动,就是这个新时期开始的标志。

 

  教师: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A.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设计》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99作文网]www.99Zuowen.com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第9课 对外开放 试题_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设计 ,教案

http://m.tlutl.com/xiezuosucai/43335/

推荐访问:

历史典故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推进邮政财务创新发展 下一篇:[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科学技术和思想变化(一) 教案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