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二诗经】人教版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

2010-10-10 小学一年级作文 阅读:

《诗经》两首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1、 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             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隰则有泮              犹可说也            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言既遂矣              躬自悼矣            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  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  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  (桑之未落  桑之落矣   女之耽兮   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    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男子                             女子

    婚前       虚伪              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    凶暴、蛮横           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6、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文章来源于 www.99ZuoWen.Com]

    3、预习下节课。

《诗经·采薇》

    1、(1)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来( lài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喧嚣( xiāo )寰宇( huán)神裔( yì )
    肴馔(yáo zhuàn)宅邸( dǐ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四牡( mǔ )骙骙( kuí )小人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fēi )载渴载饥( zài )整饬( chì )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 遁(遁词) 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 循(遵循) 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 弥(弥漫) 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 弭(消弭) 伤(伤感)
    (3)解释加横线的字
    靡室靡家(无)  不遑启居(空闲)  载饥载渴(又)  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  忧心孔疚(很,非常)  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雨雪霏霏(下雪)  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  维棠之华( 同“花” )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  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2、自行朗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3、诗歌的情感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分别表达什么不一样的情感?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B)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基本要点:
    A)乡愁即家园之思
    B)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漂泊、远游、战争。
    (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5.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6、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采  薇》同步练习

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犭严  狁之故(    )(    )    不遑启居(    )    我戍未定(    )

王事不盬(    )    小人所腓(    )    靡使归聘(    )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望风披糜    忧心忡忡    即来之,则安之    世外桃园

B.糜糜之音    纵横驰聘    弥天大谎    人才辈出

C.兵荒马乱    戍马倥偬    仓遑逃窜    箭拔弩张

D.寻物启事    莫名其妙    沧桑巨变    山清水秀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问候

C.行道迟迟:很晚

D.戎马既驾,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4.下列各组句中,每句都包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        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C.彼尔维何/彼路斯何        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5.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二、课文揣摩与拓展

6.《采薇》一共分为六章,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1章写                                                         

第2、3章写                                                      

第4、5章写                                                      

第6章写                                                          

全诗体现了                                                       

7.阅读4、5两章,完成下列题目

(1)“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简析这四句诗表现的内容及作用的艺术手法。

内容:                                                         

艺术手法:                                                      

(2)“牡”在诗中指驾车的雄马,其本义是          ,其反义词是          。请写出含“牡”或其反义词的成语:                                   。

(3)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面的特色:                                            

                                                                  。

8.阅读下面《诗经》里的一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秦风·兼葭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凄凄,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⑧。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⑨。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⑩;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⑾。

【注释】①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凄凄(同‘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②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行走。洄,曲折盘旋的水道。③游:通“流”,直流的水道。④晞(xī):晒干。⑤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⑥跻(jī):升高,意为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⑦坻(chí):水中高地。⑧未已:未干。已,止。⑨涘(sì):水边。⑩右:迂回弯曲。⑾沚(zhǐ):水中高地。

(1)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细读全诗后,选出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    )

A.讽刺秦国君主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

C.描写对朋友(“伊人”)的思念之情。

D.描写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2)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许多诗篇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

答:                                                           

                                                                。

(3)把第1、2两章改写成新诗。

第1章:                                                        

                                                                。

第2章:                                                       

                                                                。

《采  薇》课后作业答案

1.略;2.D;3.C;4.C;5.D;

6.第1章:戍卒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不得归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2、3章:军旅生活之苦。

第4、5章:战争场面。

第6章: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全诗: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7.(1)内容:由驻防地盛开棠棣之花的环境,引出将帅所乘的高大兵车。

艺术手法:以环境的优美反衬战争的激烈;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引出描写对象。

(2)雄性的鸟兽    牝    牝鸡司晨、牝牡骊黄    牡牝不分。

(3)本诗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诗人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马“业业”,“骙骙”“翼翼”,写“象弭”“鱼服”,让人想象到战争的惨烈。

8.(1)D

(2)这种表达形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助于强调事物的特征,突出人物的性格,渲染环境气氛,还能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语文必修二诗经】人教版必修二:《诗经》两首 教案

http://m.tlutl.com/xiaoxuezuowen/51451/

推荐访问:《诗经》两首ppt 《诗经》两首翻译 九年级诗经两首原文 诗经两首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原文 离骚节选教案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秋天》课文 《劝学》教案 六年级诗经采薇教案 初一语文散文诗两首 如梦令八年级上册原文 六年级上册诗经采薇 必修二诗经两首教案 古诗《悯农》的大意 《诗经》两首必修二 九年级诗经两首ppt 高一诗经两首ppt 高中诗经两首ppt 高一诗经两首原文 高一诗经两首朗读 《诗经》两首ppt采薇 《诗经》两首ppt静女 必修二诗经两首ppt 高一诗经两首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

小学一年级作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人教版英语必修二】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赋》教案 下一篇:期中考试分析报告|期中考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