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第二次阶段考试题]高二语文上册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

2010-10-09 小学二年级作文 阅读:

高二语文上册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50分

第一卷(共39分)


一、基础知识 (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每组加点字的注音,有两个错误读音的一项是(       )
A.氓之蚩蚩(chī)     苗裔(yì)       伶俜(pīnɡ)      踯躅(chú)
B.守拙(zhuō)          机杼(zhù)      赍钱(jī)        青衿(jīn)
C.修葺(qì)            犬吠(fèi)      主簿(bò)        踟蹰(zhí)

D.阡陌(mò)           磐石(qìng)     暧暧(ài)       桑葚(shè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沮丧   狙击  鸠占鹊巢   饮鸩止渴     B.陨落   殒命  美人之怡   心旷神怡

C.徇私   嶙峋  惮精竭虑   箪食壶浆     D.啜泣   辍学  毁家抒难   自出机杼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这次模拟考试我只是因为粗心大意丢了6分,完全不足为训,可数学老师却狠狠的把我批评了一顿。

B. 最令我敬佩的是巴金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般透明。在今天这个功利浮躁的年代里,这种说真话、做真人的品质,实在是难能可贵。

C. 没有演过大人物的谢园这次在《陈云在临江》里小试牛刀,为首次演大人物,他不敢怠慢,阅读了很多有关陈老的书。
  D. 为履行WTO协定的承诺,国内再次降低了进口关税,诸多台湾地区生产商转攻自有口牌,从过往经验来看,一场激烈的价格战恐怕势在必行。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从深度和广度上都衍化成了一场世界各国实体经济有着显著影响的经济危机。需要回答的迫切问题就是这场危机下的实体经济会向哪一方向继续发展。
  B. .“海牙国际法庭”近期将围绕以色列屠杀巴勒斯坦平民,对巴勒斯坦进行种族灭绝进行开庭审理。与此同时,巴以各自的支持者也从世界各地汇聚荷兰海牙展开了激烈的游说宣传活动。
  C.2月10日,美国一颗通信卫星与一颗俄罗斯已报废的卫星在太空中相撞。专家指出,美俄卫星相撞产生的碎片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地球监测卫星的危害会更大。
  D.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公安机关提醒广大待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对职业中介要增强防范意识,以免因求职心切而上当受骗。

5.指出下列句子对修辞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     )

A、李白诗歌的夸张是最大胆的,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写了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B、“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十三能织素,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都运用了互文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上下文的词语相互照应、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明快,声韵的和谐和节奏的优美。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樊笼”比作黑暗的官场生活,“自然”不仅指的是客观世界的自然,还指诗人那种超脱恬淡的自然本性。

D、“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都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杜康”指代酒,用“子衿”指代人才。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赋、比、兴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法,《诗经》也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B.《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的民歌集,因数量只有十九首而得名。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其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C.《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诗歌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与《木兰词》并称“乐府双璧“。

D.“乐府诗歌”原指汉代官府(乐府)从民间收集整理的一部分诗歌,后来泛指各朝民歌和一部分文人创作的具有民歌特色的诗歌。

7.填入下文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洞庭东山,两百年前还是太湖上的一座孤岛,____,西半部叫后山,峰岭峻峭。
①岛的北端现在已和陆地相连
②现在岛的北端已和陆地相连
③全岛分成东西两个部分,一条鱼脊形成的山脉从北到南纵贯中央
④一条鱼脊形成的山脉,从北到南,纵贯中央,把岛劈成东西两个部分
⑤东半部称前山,坡势平缓
⑥称为前山的东半部坡势平缓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足以荣汝身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C、夙兴夜寐                     D、有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9.下列选项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始适还家门       舟行适临汝        B、好自相扶将       无物以相之

C、烟涛微茫信难求   自可断来信        D、徒留无所施       老大徒伤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5分)

刘平字公子,楚郡彭城人也。王莽时为郡吏,政教①大行。其后每属县有剧贼,辄令平字之,所至皆理,由是一郡称其能。

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平朝出求食,逢饿贼,将烹②之。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平还,既食母讫,因白曰:“属③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众皆大惊,相谓曰:“常闻烈士,今乃见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于是得全。

建武初,平狄将军庞萌反于彭城,攻败郡守孙萌。平时复为郡吏,冒白刃伏萌身上,被七创,困顿不知所为,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贼乃敛兵止,曰:“此义士也,勿杀。”遂解去。萌伤甚气绝,有顷苏,渴求饮,平倾其创血以饮之。后数日萌竟死,平乃裹创,扶送萌丧,至其本县。

后举孝廉,拜济阴郡丞,太守刘育甚重之。会平遭父丧去官。服阕⑤,拜全椒长。政有恩惠,百姓怀感。刺史,太守行部,狱无系囚,人自以得所。不知所问,唯班诏书而去。后以病免。

显宗初,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荐平及琅邪王望、东莱王扶。至皆拜议郎,并数引见。平再迁侍中。在位八年,以老病上疏乞骸骨,卒于家。 (《后汉书•刘平传》)

【注】①政教:政令规章等。②享:通“烹”,煮。③属:刚才。④烈士:此指忠勇正直,坚忍不屈的人。⑤服阕:指服丧完毕,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汉代任官者遭父母亡必须离职。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属与贼期           期:一定的时间期限     B.贼乃敛兵止      敛:聚集

C.冒白刃伏萌身上   冒:冒险               D. 狱无系囚      系:关押

1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具体表明刘平“重诚信”“尽忠义”的一组是(     )

A.平抱仲女而弃其子                   平扶待其母,奔走逃难

B.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           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

C.常闻烈士,乃今见之                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 

D.“属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            扶清萌丧,至其本县。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从文中可以看出,刘平是封建时代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推至诚,明信义,奉孝养,行德政 。

B.本文主要记载了刘平的三件事情:战乱逃亡,养弟女,弃己子;荒野遇贼,俟母食毕,如约诣贼;太守遭难,舍己为人,送丧到家。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刘平善于治理,政绩突出的一面:他任郡吏,属县有贼,所至皆平;任全椒长,以德役民,政治清明,百姓感恩,皇帝颁布诏书,他才离职而去。

D.全文从德、信、能、绩等不同的方面折射出了刘平的一生,特别突出了他居难而操守不改,处变而笃行节义的精神,而这正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

第二卷(共111分)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4分)

译文:                                                                                                                                                    

②后举孝廉,拜济阴郡丞,太守刘育甚重之。会平遭父丧去官。(4分)

译文:                                                                                                                                                     

三、诗歌鉴赏 (8分)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四、16、默写 (共10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

(2)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                   ,复得返自然。 [文章来源于 www.99ZuoWen.Com]

(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
(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6)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22分)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瞑》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瞑》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明,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斫虫啄,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绳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有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7.作者写出了自己在人生不同阶段读《山居秋暝》的不同感受,请用自己的语言予以归纳。(6分)

答:①少年时期:                                                      。

②青年时期:                                                        。

③中年时期:                                                       。

18.作者把王维和爱因斯坦联系起来,认为“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6分)答:                                                                            

                                                                                      。

19.作者说:“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试分析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诗人笔下的明月清泉,寄寓自己的高洁情怀。语言典雅而含蓄,富有韵味和美感。

B.贾平凹的散文以率性、朴实见长,内容广泛。社会人生的体察,内心情感的变化,人生哲理的感悟都可入文。本文体现了他的这种散文风格。

C.这篇散文旁征博引,但始终以对“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的小人的抨击为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作者将池边苍松、武帝手植柏、碑林前唐槐等树木中的祖宗与腰缠万贯、飞黄腾达、蝇营狗苟的小人进行对比,由是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

E.文章结尾写了浣女和渔夫,借此赞美了辛勤的劳作,赞美了人格独立,进而指出他们创造了物质财富,更创造了精神财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六、语言表达题:(3分)

21.按要求在横线处填写适当的句子。(3分)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     ①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谏讽,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     ②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③        。 要求:(1)在①②处各另举一个事例,句式与其前的句式相同。 (2)③句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给整段文字作总结。 (3)续写的句子要合乎文意,使整段文字衔接顺畅,文意贯通。 答:①                                                                                   

  ②_________                                                            _____           

  ③_________                                                            _____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60分)

 试(语文)   & 试(语文)   &    心理学家罗伯特在地铁车站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一动不动地躺在台阶中间,而赶地铁的人们都像没有看见他一样,匆匆走过,个别人甚至从男子身上跨过。罗伯特感到非常震惊,于是他停下来,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就在他停下来之后,耐人寻味的转变出现了:一些人也陆续停了下来。很快,这个男子身旁聚集了一小圈关心他的人,有人给他买了食物,有人给他送来了水,有人打电话叫来了救护车。p;  1.东

  试题(1—25)  &nbs 试(语文)   &  为什么人们对这个男子的态度会有这么大的改变呢?罗伯特认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个人的关注,致使情况发生了改变。一个人改变了,身边的一些人就可能跟着改变;身边的一些人改变了,很多人可能会跟着改变;很多人改变了,世界就可能会改变。

 试题(1—25)  &nbs  全国五十所名校2009年高三最新模拟作文 试(语文)   &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选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校200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  试(语文)   &

.


 


 


 


 


 


 


 


 

 高二语文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答案


1、 C    2、A    3、B(A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B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C宰牛的刀;小试:稍微用一下,初显身手。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  D“势在必行”事情是非做不可的了,应为“在所难免” 

4.D(A应在“世界各国”前加“对” B“围绕……问题”  C“一颗”放到“俄罗斯”后,“会更大”必须相比较而言,而此句中无比较对象)   5、B      6、B      7、D      8、C      9、C     10、D   

11、D(A期:约定。B敛:收起。C冒:顶着,冒着)

12、D(此题要求筛选出与“刘平‘重诚信’和‘尽忠义’”两个方面有关的信息。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应当是:将所给的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A组上句主要表明刘平重兄弟情义,与“重诚信”有一定的距离;下句是表明刘平奉孝道,讲信义,不能表明“尽忠义”。B组上句亦是表明刘平重兄弟情义而不顾念己子,与“重诚信”持不上钩;下句通过“饿贼”的所感和所为,表明刘平重诚信,与题干“尽忠义”这一筛选信息的要求也持不上钩。C组上句是“饿贼”称赞刘平的话,不是“重诚信”的具体表现;下句写刘平身陷困境时愿意用自己代替府君,符合题干“尽忠义”这一筛选信息的要求。D组上句既有刘平重诚信的表白,又有“还诣贼”的践约行动,符合题干“重诚信”这一筛选信息的要求;下句写孙萌死后,刘平为其发丧,并护送孙萌的遗体回到他的家乡,符合题干“尽忠义”这一筛选信息的要求。综上所述,D组两项完全符合题干的要求,故此题的正确选项为D)

13、C(“后皇帝颁布诏书,他才离职而去”将对象搞错。原文是说刺史、太守到全椒县巡视时,看到那里政治清明而无所问,便只好颁布诏书后就离开了,并非刘平离职而去。)

【文言文参考译文】刘平字公子,是楚郡彭城人。王莽时担任郡吏,政绩显著。那以后,每当下属的县里有强盗进犯,就让刘平去守卫,他所到的地方都能平定,因此全郡的人都称赞他的能力。

更始年间,天下大乱,刘平的弟弟刘仲被贼人杀害。后来贼人又突然到来,刘平搀扶侍候着母亲,奔走逃难。刘仲的遗腹女儿才一岁,刘平抱着刘仲的女儿而放弃了自己的儿子。刘平的母亲想回去抱刘平的孩子,刘平不同意,说:“凭我们现有的力量不能同时使两孩子活下来,刘仲不能因为这样而没有后代。”于是离开而不再顾惜自己的孩子,和母亲一块躲藏在野地中。刘平早晨出去寻找食物,遇到了饥饿的贼人,贼人将要烹杀他。刘平叩头说:“今天早晨替老母亲找点野菜充饥,老母亲还在野地里等我的食物活命,希望能先放我回去,等到让母亲吃完饭,回来再受死。”于是流泪哭泣。贼人见他极为真诚,同情他就放走了他。刘平回去,等到让母亲吃完饭后,就告诉母亲说:“我刚才已经跟贼人约定好了,根据道义不能欺骗他们。”于是就回去找到贼人。贼人都大惊,对他说:“经常听说忠勇正直之人,今天才见到,你走吧,我们不忍心吃掉你。”于是,刘平得以保全性命。

建武初年,平狄将军庞萌在彭城造反,打败了郡守孙萌。刘平当时又在担任郡吏,顶着刀剑趴在孙萌身上(为他遮挡),身上遭受七处刀伤,身陷困境不知道如何是好,就大声哭泣着请求说:“我愿意用自身代督郡守。”贼兵于是收起兵器停止作恶,说:“这个人是义士,不要杀害他。”就散去了。孙萌伤势太重一时断了气,过了一会儿苏醒过来,渴了找水喝。刘平就倾尽自己的伤口的血让他喝。过了几天,孙萌终于死了,刘平才包扎好自己的伤口,为孙萌发丧,并护送孙萌的遗体回到他的家乡。

后来刘平被举荐为孝廉,被授予济阴郡丞的官职,太守刘育非常看重他。正赶上刘平遭父丧而弃官,守丧完毕,被授予全椒县长官的职务。政绩有恩惠,百姓对他心怀感激。刺史、太守下来巡视,见监狱里没有关押的囚犯,人们都认为自己各得其所。刺史、太守不知道问什么好,只好颁布诏书后就离去了。后来刘平因为有病被免官。

显宗初年,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推荐刘平及琅邪王望,东莱王扶。他们到朝廷后都被授予议郎的官职,并多次被皇帝召见。刘平两次升迁,升为侍中。他在位八年,因年老多病而上书告老还乡,死在家里。

14、①凭着我们现有的力量,不能同使两个孩子活过来,刘仲不能因为这样而没有后代。(4分,译出大意给1分,“力”、“类”各1分。翻译时要抓住关键词“力”和“类”,“力”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根据现有的力量”、“类”是“后代”的意思。另外,句中“可以”不可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可以”,它是两个词“可”是“可以”、“能”的意思;“以”是介词,是“因为”的意思,“以”后省略宾语“之”)

②后来刘平被举荐为孝廉,被授予济阴郡丞的官职,太守刘育非常看重他。正赶上刘平遭父丧而弃官15、(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17.答:(1)少年时期:背得滚瓜烂熟,于意义依然不懂。

          (2)青年时期: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能看透了红尘纷争,但实际并未。

         (3)中年时期:悟出人生哲理:保持独立的人格,心中有明月清泉。

18.答:作者是想用爱因斯坦的人品和学识来衬托王维的人品和学识。以当代青少年熟知的人物来与王维比较,使读者能更真切的感受到王维的诗品和人品的清雅、高洁。

19.答:意思是:一个人不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始终保持高洁的心性和淡泊的情怀。

        作用是:(1)文眼和主旨句;(2)点题,揭示出作者高洁的精神追求。

20.C、D   /    C 全文是以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感受为线索。   D有对比的意思,但笼统地讲“生动形象”,欠妥。

21、表达题:(简析:此题从内容上看要与“讷谏”有关,句式上①②要求假设句,而且①是反例正设,②是正例反设。③又是一个对比句,可谓综合性强。参考答案:①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许攸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官渡呢?②如果当初唐宗不能听取魏征逆耳忠言,又怎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③善纳忠言者昌;拒纳人言者亡。(纳谏者昌;止谤者亡)

【作文提示】从“一个人改变了”到“一些人就可能会跟着改变”,再到“世界就可能会改变”,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然,不能因为文字的特殊性而将主题仅仅局限于好人好事和社会风气的改变,无论个人的努力,国家的变革,还是人类历史的进步,都是一个由少到多、由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相反,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南美洲一只蝴蝶闪动翅膀,就可以引发太平洋上的一场飓风。一个名人成功是几十年的坚持;相反,一个碌碌无为的人因为他在几十年间将时间一点一点地浪费了。

[高二语文上册第二次阶段考试题]高二语文上册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

http://m.tlutl.com/xiaoxuezuowen/51419/

推荐访问:高二语文期末考试卷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题 高二语文试卷 高二语文期中试卷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 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分析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高中语文试卷反思 高二语文期末总结 高二语文期末知识点 高二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17年高二期末 高二语文期中测试题 高中语文半期考试总结 2017高二语文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期中测试卷 高二语文必修5期中试题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作文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 二年级数学期中考试题 高二地理期中考试试卷 二年级数学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期中考试作文

小学二年级作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六上语文课课练答案|语文同步课课练:装在套子里的人 下一篇:看图写话雨伞送给谁_雨伞送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