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六同|哈六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2010-10-08 小学三年级作文 阅读:

哈六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审校:王伟                        责任编辑:王斌

     本试卷共 4页,20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甲 必考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语言知识运用(共4题,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骁勇(xiāo)    哂笑     返回舱      引吭高歌(hánɡ)

B.勾当(ɡòu)       熟稔       戴手拷    挑拨离间(jiān)

C.下载(zài)     纹身      冠名权     度德量力(duó)

D.肖(xiào)像      要挟      紧箍咒    自怨自艾(ài)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中国改革开放30年使我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喜看今朝,江山如画,河清海晏,一派繁荣景象。

B.由于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全球变暖,如果南极大陆涣然冰释,那么许多岛国将因此失去生存的家园。

C.那位有“四川第一指挥家”之称的指挥对毛庆劳说:“你儿子的耳朵太好了,不搞音乐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D.这些来自北方的文艺家们对康有为的百年老屋特别感兴趣,对这座古建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品头论足。他们说,在北方根本看不到这样风格的建筑。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为了办好2010年亚运会,广州请来世界各地专业人士组织赛事,参与筹划,实际上这也是广州与国际接轨,学习别国先进的理念。

B.大学招生所采取的“择优录取”原则有利于鼓励青年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公平竞争的好风气。
C.如果某些大国不改变其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狂妄自大的态度,那么,谁也难以预料这世界是否还会有和平的一天。
D.社会公众普遍认为城市形象标志设计意义重大。这不仅需要全体市民的广泛认同和参与,还需要政府和设计机构的努力。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傍晚,         ,河面上的水气冉冉而上,        ,这时候的辽河真是具有无法比拟的绝妙色调。我站在轮船上,无意中举目瞭望着那         的河面,        ,在黑糊糊的房子上空,看到          ,我禁不住流下泪水。

    ① 夜幕徐徐降临     ② 夜幕渐合

    ③ 晚霞余晖未尽     ④ 一轮明月徐生

    ⑤ 在那深暗的绿波远处

    A.③①⑤②④             B.①③④②⑤    C.①③②⑤④        D.③①②④⑤

二、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包括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作为积存下来的活态的文化遗产,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与当下的结合。就其内容与属性而言,不总如英语中这一词汇所指,是一种“落后”的“遗留物”。相反,较之以物质或文字形式保存的经典文化,其自然圆融的哲学智慧与道德魅力,从某种程度上更具人性涵养的功能,更能牵动普通人的情思,从而达成不令而行、化成天下的目的。

我国近年来在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保护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但由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力量的强势作用,对这部分文化的保护与发扬仍存在许多未尽如人意的地方,其根植底层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固有特性还未得到更充分的发扬与光大。那种滤干具体的环境与氛围、一味对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做提纯式的孤立处置的做法,掩盖剥夺了这种文化与普通人实有的日常经验的相关性。结果,许多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走不进今人的生活,今人也无从成为其自觉的传播者与践行者。因此如何以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为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原生态的自然样貌,并将其融入今人的生活,实在是当务之急。

     在科学认识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方面,需要专家通过认真的研究,提供给人具体可操作的知识与方法。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完成,通常借助于对文化的习熟与遵守。在古代,是通过祭祀、祈禳和节庆等活动的温习,获得濡染与熏陶,然后养成对家国的认同,对礼仪的归服.今天,这种价值还在,只不过在与当下的互动中,它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奥运会祥云小屋中的传统技艺演示,北京寻常街巷里人们所体现的礼貌与亲善,正根基于这种文化。所以,只要我们完整认识与准确把握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因地制宜,切境入情,坚持不懈地做传承与推展的工作,就一定能让更多的人自觉地乐意照着实行,从而延续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生命。 

     当然,还需要从其它方面作努力。如有必要探究将原来的行政管理,转向依托公共政策的社会管理与行业管理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探究从原来静态的保护与研究,转向最大程度地吸引公众参与,使之既有传播热心,又有从理念到方法的创新热情,并从中发展出对人生合理的知识、对生命优雅的态度;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行动计划与规程,然后将之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        (摘自《文汇报》)

5.下列对“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的总称。

B.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既是历史产物又是历史与当下的结合,是一种积存下来的活态的文化遗产。  

C.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在内容与属性方面并非是一种“落后”的“遗留物”。

D.自然圆融的哲学智慧与道德魅力是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独具的特性。

6.本文认为保护与推展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要进行研究与努力,不属于此方面的是(    )

A.专家要通过认真研究,提供给人具体可操作的知识与方法。

B.探究将原来的行政管理转向依托公共政策的社会管理与行业管理的有效途径。

C.在习熟与遵守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前提下,使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D.从原来静态的保护与研究,转向最大程度地吸引公众参与。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经典文化相比,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更具有人性涵养的功能,更能牵动普通人的情思。

B.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那种提纯式孤立处置的研究方法是不科学的。

C.由于今人无法成为传播者与践行者,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D.只要我们充分认识与准确把握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就能做好传承工作,并延续其生命。

三、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周德威,字镇远,朔州马邑人也。为人勇而多智,能望尘以知敌数。其小字阳五,当梁、晋之际,周阳五之勇闻天下。梁军围晋太原,令军中曰:“能生得周阳五者为刺史。”有骁将陈章者,号陈野义,常乘白马被硃甲以自异,欲必生致之。因戒其部兵曰:“见白马硃甲者,当佯走以避之。”两军皆阵,德威微服杂卒伍中。陈章出挑战,兵始交,德威部下见白马硃甲者,因退走,章果奋槊急追之,德威伺章已过,挥铁槌击之,中章堕马,遂生擒之。

天祐七年秋,梁遣王景仁将兵七万人击赵。赵王王熔乞师于晋,晋遣德威先屯赵州。晋兵少,而景仁所将皆梁精兵。德威退而告庄宗曰:“梁兵甚锐,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吾之取胜,利在骑兵,平川广野,骑兵之所长也。今吾军于河上,迫贼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乃退军鄗邑。景仁怒,悉其军以出,与德威转斗数十里,至于鄗南。庄宗策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浅草,可前可却,真吾之胜地!”乃使人告德威曰:“吾当为公先,公可继进。”德威谏曰:“梁军轻出而远来,其来必不暇赍粮糗,纵其能赍亦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马俱饥,因其将退而击之胜。”诸将亦皆以为然。至未申时,梁阵动,不可复整,乃皆走,遂大败。

十五年,德威将燕兵三万人,从庄宗于河上,以趋汴州。庄宗问战于德威,德威对曰:“梁人家国系此一举。吾以深入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计胜,而难与力争也。”庄宗曰:“吾军河上,终日俟敌,今见敌不击,复何为乎?”遽督军而出。德威谓其子曰:“吾不知死所矣!”兵已接,庄宗率银枪军驰入梁阵,梁军小败,犯晋辎重,辎重见梁硃旗,皆惊走入德威军,德威军乱,梁军乘之,德威父子皆战死。庄宗与诸将相持而哭曰:“吾不听老将之言,而使其父子至此!”庄宗即位,赠德威太师。

(节选自《新五代史·卷二十五 唐臣传第十三》)

注:硃:红色。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戒其部兵                                   戒:告诫

B.梁军轻出而远来                            轻:轻装

C.悉其军以出                                              悉:全部

D.吾军河上,终日俟敌                      俟:观察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周德威 “为人能而多智”的是(    )

① 欲必生致之                      ② 见白马殊甲者,当佯走以避之

③ 德威伺章已过,挥铁槌击之        ④ 从庄宗于河上,以趋汴州

⑤ 粱兵甚锐,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⑥ 吾以深人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计胜,而难与力争也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①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德威望见远方的烟尘就能知道敌人的数量,为人足智多谋。周德威也非常勇敢,在梁军和晋军交战中,他挥起铁槌击中梁军骁勇大将陈章,活捉了他。

B.梁王派王景仁率领七万军队攻打晋国时,率领的都是梁国的精锐部队,而晋国军队少。于是周德威避其锋芒,扬己之长。后退到鄗邑与之周旋,最终获得大胜。

C.庄宗亲率大军,逼近汴州时,他向周德威询问作战策略,虽然周德威进言只有用计取胜,难以凭力硬夺,但是庄宗未能采纳他的建议,导致汴州一战失利。

D.周德威统帅军队审时度势,知己知彼,其征战多年不断胜利的战绩证明了他的大智大勇。文末记叙周德威最终战死疆场,也可谓是彰显其大智大勇的挽歌。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常乘白马被硃甲以自异,欲必生致之(3分)

 

(2)今吾军于河上,迫贼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3分)

 

(3)吾以深入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计胜,而难与力争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秋波媚①·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②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④,应待人来。

  

【注】①这首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在南郑(今属陕西)任上时。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高兴亭,在南郑城的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内的长安南山。

②烽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③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均为唐代长安的名胜。

    (1)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4分)

 

    (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任选一题作答)

(1)楚天千里清秋,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江南游子。                 ,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1.契阔谈,心念旧恩。              ,              。

2.                ,李凭中国弹箜篌。                    ,芙蓉泣露香兰笑。

3.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五、六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1分)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和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祈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

    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唯有这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朦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一九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1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用人不如笼中的鹁鸪来渲染一种枯燥乏味,孤独凄凉的气氛,从而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B.本文作者通过对秋虫鸣声的向往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感慨连秋虫都难以存活的现实。

C.文章深凝之处是道出了作者喜爱秋虫的原因,道出了生活的哲理,道出了一个热血青年不甘沉寂的激情。

D.作者认为生活中的苦味酸味比没有味道好,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比心如槁木好,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丝毫没有想要归隐的意思。

E.本文写到虫声引起秋士伤怀,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到落叶引起秋士伤怀,两篇文章的用意都在强调秋士特别容易伤感。

15.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秋虫的叫声的?(4分)

16.没有秋虫的地方与秋虫集居之处的环境各有什么特点?(各不超过14个字)(6分)

17.文章最后一段中的“井底”“铅色”用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共21分)

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 杉

阳光正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林徽因用目光寻找着那一对靛蓝色的小鸟,它们在窗外的竹梢上跳着、唱着,仿佛从唐诗中飞来的鸟儿,阳光梳理着它们轻灵的羽毛。有时它们便跳到窗台上来,在这个狭长的窄窄的舞台上蹁跹着。

林徽因多么羡慕窗外的一切,羡慕在窗台上舞蹈的小鸟,她也需要那么一小点儿平凡而简单的欢乐,而此刻,她却只能躺在病床上,一任阳光在窗棂上涂抹着晨昏。

从大足考察回来之后,因劳累又受了风寒,她的肺病再次复发,连续几周,高烧四十度不退。上坝村无医无药,梁思成去李庄镇请来史语所的医生为她诊治,无奈他也学会了打针。

  艰苦的日子伴着川南的冬天来临了,营造学社的经费几近枯竭,中美庚款基金会已不再补贴,只好靠重庆的教育部那杯水车薪的资助。成员的工资也失去了保障,幸亏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负责人傅斯年和李济伸出援助之手,把营造学社的五人划入他们的编制,每个人才能拿到一点固定的薪水。[文章来源于 www.99ZuoWen.Com]

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人的工资大部分都买了昂贵的药品,用在生活上的开支就拮据起来,每月开了工资,必须马上去买药、买米,通货膨胀如洪水猛兽,稍迟几天,就会化作废纸一堆。

林徽因吃得很少,身体日渐消瘦,几乎不成人形,在重庆领事馆的费正清夫妇,托人捎来一点奶粉,像吃油一样谨慎地用着,为了改善一下伙食,梁思成不得不学着蒸馒头、煮饭、做菜,他还从当地老乡那儿学会了腌菜和用桔皮做果酱。

  实在没有钱用的时候,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委托商行去当卖衣物。

  衣服当完了,便只好把宝贝一样留下来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那山一样巍峨的柜台上。帐房先生对梁思成视为生命的东西,却越来越表现出冷漠和不耐烦。一支二十年日夜伴随他的金笔,一只从万里之遥的美国绮色佳购得的手表,当出的价钱只能在市场上买两条草鱼。

  拿回家去,他神色凄然地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林徽因除了苦笑,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唯一没有当掉的就是那架留声机了。在最艰苦的日子里,音乐成了他们的药品和粮食。林徽因喜欢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一曲《维也纳森林故事》、一曲《月光水仙女之舞》、一曲《胡桃夹子》,便把人带人一个奇幻的世界,只有在音乐里才能同遥远的先哲对话,让心灵听到明日的传闻,只有音乐才能让他们暂时忘掉苦难。

  从这只黑色底片上旋转出来的音乐,把浸渍在盐水里的心,悄悄地冰释了。那音符是一群精灵,因为它们的降临,这两间简陋的屋子里充满了光辉。阴冷的冬天,在大面积地退去。音乐的芳香,在所有的空间弥漫着一个季节的活力。

  更多的时候,林徽因以书为伴,雪莱和拜伦的诗伴她挨过沉默、孤寂的时光。那些诗句,一个字一个字地在她的心里生长着:你那百折不挠的灵魂——/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怎能摧毁你的果敢和坚忍!/你给了我们有力的教训:/你是一个标记,一个征象,/标志着人的命运和力量;/和你相同,人也有神的一半,/是浊流来自圣洁的源泉。

当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快要耗尽的时候,她便从这些诗句中,重新汲取到了力量,如同一个在沙漠里跋涉太久的旅人,惊喜地发现了甘泉和绿洲。

病情稍微好些的时候,林徽因便躺在小帆布床上整理资料,做读书笔记,为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作准备。那张小小的帆布床周围总是堆满了书籍和资料。

  林徽因、梁思成和大家一起商量恢复营造学社已经停了几年的社刊。

  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出版刊物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李庄乡下。没有印刷设备,他们就用药水、药纸书写石印。莫宗江的才华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他把绘制那些平面、立体、刨面的墨线图一揽子包了下来。他描出的建筑图式甚至可与照片乱真。从抄写、绘图、石印、折页、装订,学社的同仁一起动手,最紧张的时候,连家属和孩子们也都参与了劳动。一期刊物漂漂亮亮地出版的时候,大家高兴得又笑又跳。

  继抗战前的六期汇刊之后,第七期刊物便诞生在这两间简陋的农舍里。

  向命运喘息的人,却终究不会把自己抵押给命运。有时候,命运当胸一拳,会击倒一个虎背熊腰的壮汉,然而,林徽因却顽强地抗争着。

窗子外面的景色变幻着,田野重新勃发生机,雨后的甘蔗林,可以听到清脆的拔节的声音,那声音如火苗般燃烧着。棒棒鸟照旧是窗台上的客人,它们洞悉所有季节的秘密。林徽因把她的诗句写在纸上的时候,阳光仍旧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

                                             (选自《一代才女林徽因》,有改动)

1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两项是    (5分)
A.“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反映了在战乱时期,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而冷漠的帐房先生又乘人之危,使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陷入了极度的生活困窘之中。

B.从大足考察回来后,林徽因因劳累、风寒,肺病再次复发,连续几周,高烧四十度不退。说明野外考察工作是艰苦而危险的。
C.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林徽因唯一没有当掉的就是那架留声机,因为音乐是他们夫妇俩的药品和粮食。
D.更多的时候,林徽因以书为伴,书籍伴她挨过沉默、孤寂的时光,从这些书籍中她重新汲取到了力量。
E.病情稍微好些的时候,林徽因便躺在小帆布床上整理资料,做读书笔记,那张小小的帆布床周围总是堆满了书籍和资料,为她写作《中国建筑史》作准备。

15.在林徽因最艰难的日子里,是什么支撑她走过这一段人生之路的?请简要分析。(4分)

 

16.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窗外的阳光和小鸟,试简要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与作用。(6分)

 

17.综观全文,林徽因在当时有着怎样的遭遇?在她与命运的抗争中,表现出了哪些可贵的品质?(6分)

 

七、语言表达题(15分)

18.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看下面几个篆体汉字,从例字以外的三个字中任选一个,仿照例子,巧说汉字。要求符合该字的形体特点和基本涵义,句式特点和例句基本一致。(5分)

 

 

               明        国       休        掰       苗    

例:国:外城围,内持戈,持戈守疆卫家国。

    休:左佳人,右秀木,人依秀木自在休。

答:

 

 

19.请为下面漫画拟定一个标题并写出它的寓意。(5分)

标题:

 

 

 

寓意:

 

 

 

20.有位老者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风吹雨打不回头,力瘁筋摧勿怨尤。何必计较鞭加背,此生原是拓荒牛。”这首诗可以想象成若干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经写出,请续写最后一个特写镜头。(特写是一种电影艺术手法,把人和事物的局部放大、突出,造成清晰而强烈的视觉形象。)

要求:(1)想象合理,与上面的镜头相连贯;(2)能表现拓荒牛的精神风貌;(3)字数不超80个字。(5分)

  远景:灰色的天幕下,广袤荒芜的原野一直铺展到天尽头。风冷冷地吹着,冰凉的雨斜斜地打在地上。若有若无的绿意浮在空气中,一块块黝黑的泥土一片片翻开来。

  近景:一个农夫,戴着斗笠,穿着蓑衣,扶着犁,在齐膝深的泥土里艰难地行走着。手中的皮鞭高高举起,猛地一挥,在空中发出“啪”“啪”的呜响。

  特写:

八.写作

21. 阅读所给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1.繁华大道,乞讨者众,这里乞丐的生存产业链黑幕刚刚被媒体披露。

孩子问: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些零钱?给,还是不给?

难题是:教孩子仁慈,还是识别欺骗?

2.曾经有过这样的新闻:大街上,一位老人被自行车撞倒,肇事者逃跑。一位骑自行车女孩停止上前扶助,不想竟被周围公众指认为肇事者,而受到帮助的老人居然不说明真相。

孩子问:应不应该去帮助受伤者?救,还是不救?

难题是:教孩子见义勇为,还是凡遇“闲事”装聋作哑?

3.高考命题作文中,阅卷老师每年都会发现许多雷同的有关父母罹患绝症之类的凄惨故事。后来老师们发现,这些故事脱胎自一篇曾获高分的作文。

孩子问:博取同情或许可以得到高分,不可以这么做吗?该,还是不该?

难题是:教孩子诚实,还是实用主义?

……  ……

   以上列举的种种现象反映了当前社会中人们内心的一些困惑,面对这些难题,你有什么看法?你会怎样选择?

  上述材料透射出的共性信息是:道德·选择。请联系实际,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注意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哈六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高考资源.网答案

1.   A B. 手拷---手铐   挑拨离间(jiàn)   C.纹身--文身   D.自怨自艾(yì)

2.A(A河清海晏: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B“涣然冰释”的意思是比喻疑虑、误会、隔阂等一下子消除,即使用本义,南极大陆也不可能“涣然冰释”;C“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界的鸟兽草木等。“暴殄天物”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不能用来形容浪费人才。D“品头论足”比喻在对人对事多方挑剔,该句中的“北方文艺家们”只有欣赏之意,并无挑剔之意。)

3C(A成分残缺,缺宾语的中心语。应在“理念”后补“的途径”。B句式杂糅,删去“的好风气”;D“这”指代不当,按句式是指代“……意义重大”,实应指代“城市形象标志设计”,先“政府和设计机构的努力 ”后“全体市民的广泛认同和参与 ”而且应该先“参与”后“认同”。)

4.C (注意时间以及前后文的照应。)

5.B(A第一段开头第一句话,“是……总称”与原文“包括……”不一致,缩小了范围。C原文中“不总如英语中这一词汇所指,是一种‘落后’的‘遗留物’”表明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落后”的“遗留物”,与选项中“并非”一词矛盾。D原文没有说是“独具的特性”)

6.C原文“ 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完成,通常借助于对文化的习熟与遵守”并非保护与推展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途径。

7.B(A原文有“从某种程度上”这一限定短语。C  说法过于绝对D条件关系不成立。绝对化的错误)

三、(每小题3分,共9分)

8.D      (俟:等待)

9.C      (①“欲必生致之”是陈章希望自己一定活捉周德威;④周德威跟从庄宗出征,不足于表明周德威“为人勇而多智”)

10.B     (王景仁率领七万军队攻打的是赵国)

四、翻译.(10分)

11.(1)常常骑白马穿着(披着)红色的铠甲来表示自己与众不同,希望一定活捉周德威。(采分点:“被”“自异”“生致”。)

(2)现在我军驻扎在黄河岸边,临近敌人的军营,不是我们发挥骑兵优势的地方啊。(采分点:“军”“河””“迫”)

(3)我们率领深入敌境的军队,面对敌人怀着必死之心的战斗,可以凭借计谋取胜,难以凭力量与他们争斗。(采分点: “当”“以计”“力争”和大意正确各1分。)

【参考译文】

周德威,字镇远,是朔州马邑人。他为人勇敢并且足智多谋,能够望见远方的烟尘就知道敌人的数量。他的小名叫阳五,在梁、晋对峙时期,周阳五的勇敢名声天下闻名。梁军围攻晋国太原时,下令军中:“能够活捉周阳五的人可以做刺史。” 梁军中有一个叫陈章的骁勇大将,号陈野义,常常骑白马穿着红色的铠甲来表示自己与众不同,希望一定活捉周德威。于是周德威告戒自己手下的士兵:“看见骑白马穿红色铠甲的人,就假装逃走避开他。”两军都摆开阵仗后,周德威穿着普通衣服混杂在士兵里。陈章出阵挑战,刚刚交手,周德威部下见到骑白马穿红色铠甲的人,于是假装败退逃跑,陈章果然挺起长槊急忙追赶,周德威等到陈章已经过自己后,挥起铁槌打他,一槌击中陈章从马上落下,于是活捉了陈章。

天祐七年秋,梁王派王景仁率领七万军队攻打赵国。赵王王熔向晋国请求援军,晋王派周德威领军为前锋驻扎在赵州。晋国军队少,而王景仁率领的都是梁国的精锐部队。周德威回去对庄宗说:“梁国的部队很精锐,现在不可以与他们交战,应该稍稍后退等待他们进攻。我军取胜的关键在于运用骑兵的优势,平坦的河川、广袤的田野才是发挥骑兵优势的地方。现在我军驻扎在黄河岸边,临近敌人的军营,不是我们发挥骑兵优势的地方啊。”于是后退到鄗邑。王景仁大怒,派出全部军队,与周德威在数十里范围内展转作战,一直打到鄗南。庄宗骑马登上高处,望着战场高兴地说:“此处是长着浅草的平原,可前进可后退,的确是我们的取胜之地!”于是派人告诉周德威:“我将在你之前出击,你可以接我之后跟进。” 周德威建议说:“梁军轻装出动且远道而来,他们来时必定没有时间携带干粮,即使他们能够带也没时间吃,不到中午,人和马都饥饿了,我军趁他们准备撤退时再出击取胜。”各将领也都认为这样是正确的。到未申时,梁军阵营就躁动起来,不能恢复齐整队型,于是士兵都逃跑了,最终惨败。

十五年,周德威率领三万燕国士兵,跟从庄宗驻扎黄河岸边,逼近汴州。庄宗向周德威询问作战策略,周德威回答:“梁人家国存亡在此一战。我们率领深入敌境的军队,面对敌人怀着必死之心的战斗,可以凭借计谋取胜,难以凭力量与他们争斗。” 庄宗说:“我军驻扎在黄河岸上,整天等待敌人,如果见到敌人却不进攻,还来干什么呢?”仓促间督率军队出击。德威对自己的儿子说:“我不知道自己死在什么地方了!”交战后,庄宗率领银枪军突入梁军阵中,梁军遭到小败,于是进犯晋军的辎重部队,辎重部队看到梁军红色的旗帜,都惊慌地跑进周德威的军中,德威的军队出现混乱,梁军乘机冲杀进来,周德威父子全都在作战中阵亡。庄宗与各将领相互搀扶着哭道:“我不听从老将军的话,才使得他们父子二人落到这个结局啊!” 庄宗登基后,赠谥周德威太师称号。

12.(1)本词虚实结合:上阕实写眼前的边城角声、烽火高台以及作者的悲歌击筑、凭高酹酒;下阕以大胆的想象、拟人的手法虚写灞桥烟柳、曲江池馆等都在期待收复失地。(意思对即可)

    (2)1.“秋到边城’“‘角声哀”“悲歌击筑”蕴含了河山沦落的悲慨;2.“凭高酹酒”“此兴悠哉”表现了远望长安,收复河山的渴望;3.多情推开暮云的“南山月”,热切期待着的“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则表达出收复失地、胜利在望的乐观。(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要有内容分析,)

13.(1)水随天去秋无际   断鸿声里  把吴钩看了   阑干拍遍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2)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2.   江娥啼竹素女愁  昆山玉碎凤凰叫

3.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文学类阅读

14.BE【解析】B项,“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感慨连秋虫都难以存活的现实”有误,E项,“两篇文章的用意都在强凋秋士特别容易伤感”有误,两篇文章用意皆不在此。(选对1个给2分选对2个给5分)

15.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2分),从声响、音量、节奏几方面突出秋虫鸣声的和谐丰富,寄托了作者对风清月白、虫声唧唧、生机勃勃的生活的向往(2分)。

  【解析】如何描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般涉及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应抓住关键性的句子、词语来  理解确定。由“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秋虫的合奏”“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等看出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由对阳光、云影、凉风、星月等景物的描写可以认识到用其他景物从侧面来烘托;“高低宏细疾徐作歇”则是对秋虫的直接描写;“各抒灵趣“都有自得之趣”则含有作者的主观感受的融人。

16.嘈杂、喧闹、枯燥无味,令人窒息(3分);轻柔、温暖、静谧、安闲、充满情趣(3分)。(超字扣1分,可选用近义词)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要在阅读中找出相关的、重要的词句,如对应于没有秋虫的地方的词句有“枯燥无味”儿啼人闹弦歌杂作”“轮震石响”“死守”等;对应于秋虫集居的词句有“安闲”“都有自得之趣”“感动心情”众妙毕集,各抒灵趣~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等。对以上内容作感悟、领会和整理便可理出答案。

17.象征(或比喻)、对比(衬托)(2分)。“井底”“铅色”象征狭小局促单调无味的生活空间和淡漠死板灰暗阴沉的生活状态,对比衬托出有秋虫的地方的生机勃勃(2分),表达了作者对淡漠沉寂、枯燥无味生活的厌倦,对充满生机、真切丰富、自由和谐生活的憧憬(2分)。

【解析】首先要确定本段所写的是作者的生活环境及对这种生活环境的感受,由此可确定“井底”“铅色,,运用了象征(或比喻)手法;前面大量地描写了秋虫云集的景象和氛围。而作者的这种环境则是表现的目的,由此可判定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领会生活环境的特点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应将“井底”“铅色”自身的特点和秋虫云集的景象结合起来领会。

实用类文本阅读:

14.B(“危险”没有依据) E(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

15.【参考答案】(1)音乐,让她暂时忘掉苦难。(2)诗歌,让她重新汲取力量。(3)爱情,让她支撑生命。(4)事业,让她抗争命运。(1点1分共4分)

16.【参考答案】(1)内容: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阳光和小鸟,明艳的阳光与欢快的小鸟,构成生命的色彩与活力。躺在病床上的林徽因看到窗外充满生机的景物,反衬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则是林徽因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礼赞。(2)结构:这些景物描写不仅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而且烘托了文章主旨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答对一点给3分,共6分)

【试题解析】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阳光和小鸟,很明显是首尾照应。写作特点与作用则从文章结构和思想情感两个方面作答。

17.8分【参考答案】(1)①劳累过度,疾病缠身,无钱医治。②事业受阻,经费枯竭,出版刊物非常困难。③物价飞涨,生活陷入极度贫困境地。(3分)

(2)林徽因虽然生活在离乱和贫病交加的困苦中,但却与命运顽强抗争,表现出热爱生活、钟情事业、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可贵品质。(3分)

【试题解析】第三段写她劳累过度、疾病缠身,4-9段写她生活贫困,16段写她事业受阻。10段至文章结尾表现了她在这些艰苦的环境中与命运的抗争。

18.答案示例:

掰:两边手,要分开,双手一分就此掰。

苗:下良田,上嫩草,草生沃田育成苗。

明:左朝阳,右晓月,日月同辉天地明。

解释字形2分,呼应字义2分,诗意化的语言风格1分。两句话,共5分。

19.标题:筛(或被教育漏算的孩子)(2分)

寓意:与许多家庭条件优越的城市孩子相比,很多外来工的子女原本就有一些劣势,如果还要剥夺他们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无疑会加剧贫富距离和两极分化的程度。(意思对就可以)(3分)

20.特写:牛弓着腰吃力地往前走,喘着粗气。它的头微微低着,木轭深深勒紧脖根,肩峰上的牛毛在冷风中抖动。但是,它的眼睛热切地直视着前方,透着一股犟劲、韧劲和顽强不屈的精神。(5分)

【解析】充分运用细节描写和形象描写(2分)的方法来展现牛的姿态,并要在细节中刻画牛的精神(2分),语句通畅1分。

哈六同|哈六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http://m.tlutl.com/xiaoxuezuowen/51340/

推荐访问:六上语文期末试卷2018 2017到2018期末考试卷六年级 2017年五年级期末考试 2014年语文期末试卷 2018三年级期末考试卷 六年级上语文期末试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题 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 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题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题 六年级下册2018试卷 六年级考试试卷2018 2018六数学语期末试卷 五上期末试卷2018 六年级期末答案2018 人教版小学六语文试卷 六下语文期末试卷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卷 20

小学三年级作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黄冈中学广州学校|黄冈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八月月考 下一篇: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同步测试题_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同步测试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