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第二单元】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第二十三课劝学(节选)(教师中心稿)

2009-06-23 小学三年级作文 阅读:





《荀子》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荀子其人和思想的主要点;
2、 掌握文中出现的词语和句子;
3、 领会文章的论证层次和论证方法;
4、 背诵课文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论证层次和方法;
难点:比喻论证——比喻的本题和喻体,所要论证的道理,如此论证的效果
当堂背诵课文——如何快速有效的背诵
三、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自读法
练习法
四、 课时安排: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先秦儒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的文章《劝学》。学习这一课,我
们要完成三个任务:掌握文章涉及到的文言词语和句子;弄清文章所阐述的观点及阐述观点的层次、方法;背诵课文。
2、 题解
1)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孔子为孔圣人,孟子为亚圣)。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2)《劝学》这篇文章是专门谈学习的,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关系不大,本文节选了《劝学》的一部分,但结构完整,条例清楚,说理生动而透彻,对学习和做学问很有现实意义。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朗诵课文,正音:已、有-又、槁暴、参、知-智、生-性、跬、锲、
2) 学生朗诵课文,思考:“劝学”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采取什么表达方式?中心论
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去论述中心论点的?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该环节解决阴影部分即可,即不做具体展开)









3)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4、具体研究文言现象和论证结构、方法
1) 第一段:已、停止。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语言简洁,不枝不蔓。
2) 第二段:中、有-又、金、砺、参、知-智。
以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更蓝,冰是水结成的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经过木匠的加工就可以成为符合需要的圆形,金属刀剑经过磨刀石的加工就可以变得锋利等比喻,说明人只有通过学习才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只有博学才可以智慧、明达,行为端正无过错。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第二单元】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第二十三课劝学(节选)(教师中心稿)

http://m.tlutl.com/xiaoxuezuowen/12839/

推荐访问:语文必修3过秦论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原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中心思想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 高二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原文 七年级语文写作教案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ppt 初中上册语文书内容 三年级上学期语文书内容 高中语文过秦论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 过秦论高中课文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教案设计 过秦论优秀教案 语文必修3过秦论教材 高中过秦论翻译全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原文 语文必修3过秦论第三题 过秦论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课文过秦论原文 语文必修3过秦论重点词

小学三年级作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人教版必修三语文目录|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劝学》教案5 下一篇:[人教版必修三语文目录]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师说》教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