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课文-数学教学要做到"三求"

2009-07-27 热门资讯 阅读: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年龄相仿,智商相当,但是他们在学习同一种内容的时候,有的理解快而深,有的却理解慢而浅,有的甚至似懂非懂或者根本不懂。由于这些现象的影响,在我们老师的心目中,自觉不自觉地也就将学生分成了高下三等,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浓淡不一了。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怎样才能达到这个基本目的呢?我们在教学中到底需要追求些什么呢?我认为,我们要做到“三求”:
一、“同”中求趣
  数学很有用,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可是我们的学生并未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他们一直局限于“就数学学数学”的狭隘框框。显而易见,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能仅对他们讲述抽象而笼统的教学目的,而必须让他们明确自己所选的学习目的,让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统一的教学目标中,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连加连减的知识后,设置一个购物情景,让学生用10元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食品,让学生独立设计购物方案,运用学生刚学会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数学是很有用的。
二、“探”中求异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思考,不能活学活用,而实际上我们老师缺少的是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遇。在小数数学中,有不少的例题都有多种解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想办法解题,虽然有时有的学困生想的办法步骤会烦琐一点,中等以上的学生想出的办法会简便一点。这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只是强调中等以上学生想出的办法好,学困生想出的办法不好。而是应该肯定各种正确的想法,强调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思路的方法去解题,并且巧妙地鼓励学生掌握各种方法解题,这样一来,学困生会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他想的办法是*自己的实力去完成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想出来的办法,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点燃了他们身上进步的火花。而优秀生们也绝不甘落后于人,他们一定会想出更多解题方法去证明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既能结合教学内容顾及全体学生能力的差异,又能顾及他们个性心理特征。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空间。以0.30与0.3为例,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自主的氛围。他们可以借助学过的知识、手中的工具、相互的思维互补等方式探索问题。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会通过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得出结论:0.30=0.3。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学习态度相互感染,学习方法相互交流,这样的教学能使每个学生的收益都大于教师的讲解。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课文-数学教学要做到"三求"

http://m.tlutl.com/content/15601/

推荐访问:

热门资讯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4a广告公司]4A Unit 6 Grand Theatre 《Norman’s Toys》教学反思 下一篇:上海版牛津英语5a|牛津英语5A案例评析Unit 2 A new house